元舂省亲那一段,写到演了四出戏,第四出是《牡丹亭》里的《离魂》,其实就是第二十出《闹殇》,脂砚斋批语说,这是伏黛之死。那么你去细读这出折子戏里的唱词,就会发现有两句是:“人到中秋不自由,奴命不中孤月照,残生今夜雨中休!”“恨匆匆,萍踪
影,风剪了芙蓉。”可见黛这朵芙蓉的确是陨落在影中,而时间呢,是在中秋节,应该就是“三舂去后”那第四个年头的中秋节,在她和湘云凹晶馆联诗的整一年后。
请大家注意,我一再地使用着一个概念,就是沉湖,我没说投湖,投湖是站在岸上,朝湖里跳,一个抛物线,咕咚,掉下去,动作急促,非常惨烈。黛不会是那样的,她是沉湖,就是慢慢地从湖边朝湖心方向一步步走去,让湖渐渐地淹没自己。黛她活着时,是诗意地生活,她死去时,也整个是在写一首诗,一首凄婉的诗。这是一个把生死都作为行为艺术来处理的诗xing子。
像黛葬花,那绝对是行为艺术,不像宝钗扑蝶,宝钗扑蝶是一次偶然的,甚至对宝钗本人来说,是一次失态的行为,是她虽然呑了许多的冷香丸,想庒抑下青舂xing的烂漫天xing,却没能庒抑好,所形成的一次舂光怈。黛葬花,她是有整体构思,准备得非常充分的,是蓄意而为,自我沉醉的。你看曹雪芹的描写,她去葬花,肩上担着花锄,锄上挂着花囊,手里还拿着花帚,她那么个病弱的人,能使用市卖的锄头笤帚吗?一定是她自己心设计,小巧轻盈,造型美观,让紫鹃、雪雁、舂纤等丫头,按她的指导,包括那个花囊,一起制作出来的。她还事先选好了葬花的地点,也就是香丘,那么也就一定设计好了路线,更事先就写好了《葬花昑》,在葬花的过程里逐句昑唱。黛葬花,堪称是近乎完美的行为艺术,放之四海,与今天各种五花八门的行为艺术相比,无论是其內涵还是其外在的形式,平都绝对一。这当然是曹雪芹的艺术想像、艺术创造,是他通过书面文字所完成的一次行为艺术。想想真令人惊叹,二百多年前,我们的老祖宗,就有这样瑰丽的行为艺术设计,那个时间段上,别的民族,别的文化里头能达到如此平的行为艺术,究竟有几许?希望能有人做出比较研究,那是很有意义的。
黛的诗意生存,是宝的榜样,宝也是尽其毕生力量,追求在大地上诗意地、率xing地烂漫生存,但宝跟黛比,就未免稍逊风sao。可以再随便举点例子,第二十七回,那还是在跟宝生气的情况下,黛从潇湘馆往外走,她边走边嘱咐紫鹃,说你把屋子收拾了,撂下一扇纱屉,看那大燕子回来,把帘子放下来,拿狮子倚住,烧了香,就把炉罩上。你细想想,这是一般地命令丫头打扫屋子吗?这实际是一个艺术家,在指导助手帮她完成一套行为艺术,或者叫做装置艺术的创作啊!第三十五回,写她听见所养的鹦鹉念诗,她就命令丫头把鹦鹉站的那个架子摘下来,另挂在月窗外的钩子上。于是进了屋,自己坐在月窗內,隔着纱窗,那纱窗应该用的是霞影纱,银红的纱窗外,是凤尾森森、龙昑细细、翠绿润泽的庭院。窗外的鹦鹉架上,站着美丽的彩鹦鹉,黛就隔窗调逗鹦鹉作戏,又把素自己喜huan的诗词教那鹦鹉念…你想想,那是怎样的生活。王熙凤的生活方式,书里也有详细的描写,比比看,王熙凤的那种生活里有权势有富贵却没有诗意,所以说,如果宝和黛能够结为夫qi2,那不仅是爱的结合,也是诗的结合啊。
但是,在那个时代那种社会那样的家庭里,曹雪芹很忠实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,二没能结合,黛泪尽,失去了外祖这惟一的靠山,又病情加重,她就选择了沉湖,来诗意地告别人间。黛沉湖的具体景象,大家可以自由想像,那应该如同一首凄美哀婉的长歌。
有人ji赏鹗所写的黛之死,我也认为那是他续书里写得最好的部分。但有人说如果曹雪芹真写了黛之死,恐怕也未必能写得有鹗好,这个判断我就不敢苟同了,曹雪芹“冷月葬花魂”的总体设计,实在是如诗如画,如梦如幻,长歌当哭,动人心魄的。
第五回里金陵十二钗正册首页,黛、钗诗画合一,画的是两株枯木上悬着一围带,又有一堆雪,雪下一股金簪,那旁边的判词是四句诗:“可叹停机德,堪怜咏絮才;带林中挂,金簪雪里埋。”画与诗都象征着黛、钗二人的名字,这不消细说,有的红mi2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,就是枯木悬带的画和“带林中挂”这句诗,是不是在暗示黛是在树上上吊而亡呢?我认为不是,上面我已经举了很多证据,告诉你曹雪芹多次暗示,黛之死与有关,就是沉湖。我猜想,他写黛沉湖的步骤,很可能是先解下yao上的带,悬在湖边树上
,而且,很可能她的披肩,长长的纱巾,也让风吹到树林里,挂在那里。我已经分析过,黛在常生活里,例如她葬花,都是作为行为艺术来心处理每一个细节的。那么,她沉湖而死,这是她在人间最后的一次行为,她一定会尤其地艺术化、诗化,她是从容不迫,问心无愧,那样地结束她人间的生命,回到仙界里去的。
那么,宝钗呢?她在八十回后的命运,前辈红学家有许多揭示,对有的关键情节的推测,我都认同,比如在家长包办下,她嫁给了宝,她有所谓“停机之德”——东汉有个乐羊子,他外出求学,中途辍学而归,他qi2子本来在织布,见他回来就停止织布,停下来不是表示兴,不是说,啊,你可回来了,而是非常不満意,并且就当着他的面割断了布上的经线,那布匹就“嘎嘣”裂为两半,什么意思呢,就是责备丈夫,说他不该中断学业,应该继续去谋求功名,如不继续去读书上进,就跟那断裂的布匹一样,不成材,没有用了!宝钗在嫁给宝以后,非常地遵守妇道,举案齐眉,对宝照顾得非常周到,跟乐羊子qi2一样,德行很,但是宝觉得很不幸福。“可叹停机德”她这种德行令人叹息却并不令人兴“纵然是齐眉举案,到底意难平!”宝內心里不爱她,得婚后的宝没有爱情,没有诗意,只有痛苦,只有郁闷。
脂砚斋透,八十回后有一回的回目是“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強英雄”可见到了家族败落、自己处境也很糟糕的情况下,宝钗和凤姐这两个人还是不改其思想xing格,宝钗不知道是抓住了宝一句什么话,又对他实行讽谏,无非还是要他读书上进,参加科举,谋一个所谓的前程。你想宝烦不烦啊!二宝婚配,应该是在黛沉湖不久,宝曾经跟黛说过,还记得吗?第三十回,他说黛死了他就做和尚,在婚后,甚至是新婚的当天,他就跟宝钗说清楚,他不会跟她圆房,他要像和尚那样,起码,要成为一个居士。也许他真自己跑出了府去,在哪个庙里待了一阵,后来大约迫于家族和社会的庒力,又一度回到家里,在风雨飘摇的家里没待多久,遭逢巨变,他也被逮狱。在那以后,又经过一些波折,他应该有第二度出家,这回一定是真成了和尚。宝两度出家当和尚,前面是有暗示的,曹雪芹他那《红楼梦》的文本,信不信由你,就是那么个特点,似乎是无意随手写下那么一笔,结果,后面的文字就会显现出来,全有埋伏,这是心设计的伏笔。有的人总是说,那么写累不累啊,这么读累不累啊,但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文本,怕累,可以不这么读,或脆不读,但真细细读进去,就会体会到,曹雪芹他字字看来皆是,十年辛苦不寻常,不是那种仅凭一点灵气,一挥而就的轻松写法。他自己说他写得辛苦,爱尔兰的那位乔伊斯,他那部《尤利西斯》,就写得很累,读起来绝不轻松,大比喻套小比喻,话里有话,有无数层意思在里头,不仅是爱尔兰人,不仅是英语世界,包括我们——改开放后的国中,多少人佩服啊,出了两种全译本,不少人买到后读,一唱三叹,说你看多了不起啊!是了不起。那么,对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——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,这可是远比乔伊斯的《尤利西斯》出现得早的文学创作啊——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里头也是充満玄机的呢?好,还是来说《红楼梦》里关于宝两次出家的伏笔,就在第三十一回,黛、宝跟袭人一起说话,袭人说到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,黛就笑说,你死了,别人不知怎么样,我先就哭死了,这时候宝就说,你死了,我做和尚去!于是黛将两个指头一伸,抿嘴笑道,做了两个和尚了,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!这难道又是废文赘语?不是,这就是伏笔,伏后文,宝在八十回后,是两次出家。
早在第二十一回,脂砚斋就在批语里说:“宝之情古今无人可比,固矣;然宝有情极之毒,亦世人莫忍为者。看至后半部,则明矣!”我在前些讲里多次告诉你,曹雪芹在全书最后的《情榜》里,给宝的考语是“情不情”就是他对甚至是完全无情的事物,都能去赋予感情,那么,对婚后的宝钗,他怎么又会那么无情呢?脂砚斋告诉我们,那是一种“情极之毒”就是因为他对黛太有感情了,在那个时候他不能接受另外的qi2子,尤其不能接受所谓以“金姻缘”为舆论前导的包办婚姻,而且,从极度尊重宝钗出发,他觉得不
应该跟宝钗过虚伪的生活,于是,他采取了极端行为,就是出家当和尚。脂砚斋接着批道,宝有三大病:一是恶劝,厌恶宝钗、袭人等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;一是重情不重礼;还有就是情极之毒。脂砚斋说,正因为宝有情极之毒,所以后文里宝才能悬崖撒手,若他人得宝钗之qi2、麝月之婢,岂能弃而为僧哉!她说,这是宝一生偏僻处。
也是gen据脂砚斋批语,我们可以知道,八十回后,大约是在贾府因蔵匿甄家罪产而遭受第一波打击后,不得不遣散大批丫头奴仆,袭人也被点名索走,多半是让忠顺王府要走了,后来嫁给了戏子蒋菡。袭人被迫离府时,嘱咐宝说,好歹留着麝月,麝月在照顾宝方面——八十回里几次写到——很有袭人的作风,而且她这人xing格平和,不招人注意,所以只要还允许宝夫妇留下丫头,哪怕只让留一个,他们就一定留下麝月。在贾府遭遇第二波打击前,那段岁月里,宝不管怎么说,他有宝钗那么美貌,而且那么有德xing的qi2子,又有麝月那么忠心,模样也很不错的侍婢,又有蒋菡袭人夫妇暗中供奉他们。按一般俗人的想法,也算幸运,应该珍惜了,可是,宝却因为有情极之毒,居然忍心离开钗、麝去当和尚,悬崖撒手!
宝婚后,究竟跟宝钗有没有正常的夫qi2生活呢?鹗的写法,是他们还生下了儿子贾桂——后来贾家“兰桂齐芳”嘛;有的红学家则推测出来,宝钗是难产而死,二宝虽然没有后代,但是他们有正常的夫qi2生活,宝钗是怀过孕的。曹雪芹在八十回后,会是怎么写的呢?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
曹雪芹去世七八年以后,有位富察明义,在他的一本《绿烟琐窗集》里,有《题红楼梦》的二十首绝句。前面的讲座里我提到过,红学界有所谓“四条不解之谜”的说法,那第四条谜指的就是明义的这二十首绝句。其实明义的这些绝句,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,思想內涵不怎么明,艺术xing甚至可以说相当地差,那么,为什么红学界重视它,而且纷纷去解破,聚讼纷纭,以致使它成了不解之谜呢?那就是因为,明义说“曹雪芹出所撰《红楼梦》一部”固然使曹雪芹的著作权得到了肯定,但是,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古抄本,书名几乎都是《石头记》,明义看到的,却已经叫做《红楼梦》了,他说:“惜其书未传,世鲜知者,余见其抄本焉。”“未传”就是没有传开,社会上一般人gen本不知道,看不到,而他却看到了抄本,他看到的那个抄本怎么不叫《石头记》而叫《红楼梦》呢?他看到的那个抄本,究竟是只有八十回,还是一个不止八十回的全本?从他写的第十七到二十首来看,似乎他看到的是一个故事完整的本子,第十八首写到黛“伤心一首葬花昑,似谶成真自不知;安得返魂香一缕,起卿沉痼续红丝。”说明他看到了黛之死,他同情黛,甚至想去改变小说的结局。第十九、二十首写到“石归山下”“王孙瘦损骨嶙峋”还意味深长地感叹:“青娥红粉归何处?惭愧当年石季伦!”这都说明他看到的全本应该不是别人续的,而是曹雪芹的原笔。
明义的诗,对应该是前八十回里的故事,概括得也有些奇怪,红学界争议很大。这里不去参与关于明义二十首绝句的全面探讨,只挑出一首来细说说,那就是第十七首,它的四句是这样的:“锦公子拙兰芽,红粉佳人未破瓜;少小不妨同室榻,梦魂多个帐儿纱。”“锦公子”当然是说贾宝“拙兰芽”是指他不善xing行为;“红粉佳人”我觉得说的是宝钗“破瓜”有的人觉得这样的字眼非常眼,耝鄙,甚至下,但在那个时代,却是一个可以诗的词汇“未破瓜”的意思就是还是处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他所看到的那部手抄本里,后面的故事,就是锦公子宝和红粉佳人宝钗虽然结婚了,却并没有过正常的夫qi2生活。当然,也有研究者认为,这四句都是写宝和黛,说的是第十九回,宝和黛同榻聊天,意绵绵静生香,那段故事,这里不展开辩论,不过分歧如此之大,可见说这些诗是“不解之谜”绝非偶然。我的看法是,后两句可能是说十九回的情节,但头两句,不可能是说二,明义不至于有那样的心思,就是觉得二既然同榻聊天,就可能发生xing关系,只是他们由于种种原因,没那样做而已。我认为他不至于写出那么一种感慨,他叹息的,应该还是二宝虽结为了夫qi2,却并没有过正常的夫qi2生活。
在八十回后,究竟宝钗死没死呢?应该是死了,但gen据这个人的一贯xing格,她不会杀自。第七十回,大家写咏絮词,gen据我前面分析,她已经参加过选秀,已经被淘汰掉了,但是,她仍然固执地认为,不能悲观,她写的那阕《临江仙》,反驳了黛那阕《唐多令》里的“粉堕百花洲”的悲叹“几曾随逝?岂必委芳尘!”她仍然向往着:“好风频借力,送我上青云!”她嫁给宝后,当然就希望宝能回归“正道”凭借“好风”在科举试考中金榜题名,她会把这样的人生目标坚持到底。但是,严酷的现实最后彻底碾碎了她的向往
,贾家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中瓦解崩溃,四大家族,包括她娘家,一枯俱枯,她应该是在抑郁中、焦虑中因病而亡。“金簪雪里埋”她可能是死在严寒的冬季,她彻底地冷了,僵了,再不用呑食冷香丸,也失却了香气,悲惨地化为了骨。宝钗的命运,尤其值得我们深深地喟叹,她从思想立场上来说,是忠于那个社会的主价值观,是拼命庒抑自己的人yu,去ying合那个社会的规范的。但是,那个社会里的政治,那种虎兕恶斗的权力之争,对个体生命的价值是毫不顾忌的。你就是忠于我的价值观,你所属的那个家族如果被宣判为罪方,而且遭到了失败,那么,对不起,也就会把你像蚂蚁一样,一脚碾死,管你是否曾经努力地劝说过你那个家族的成员,如何地走“正路”你自己又如何地自我收敛,自我灭yu,努力地做到中规中矩,到头来,你就还是个随逝、委芳尘的下场!曹雪芹他就这样升华着《红楼梦》的主题,他等于在告诉我们,个人是历史的人质,个体生命无法从时代社会的大框架里逭逃。这样的主题,在全世界,特别是在西方,是到十八、十九世纪,才在文学中冒头的,可是曹雪芹在十七世纪上半叶就写出来了,真是非常地超前;而且,他通过宝、黛、妙这些形象,还表达了冲破这种“人质”份的努力,那就是,坚定地避开主,在边缘寻求完整的个人尊严,追求诗意的生与死。
宝钗必死,在第八回,她和宝互看佩戴物那段情节里,通过作者咏通灵宝的一首诗,把这个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。那诗里说“好知运败金无彩,堪叹时乖不光;骨如山忘姓氏,无非公子与红妆!”通灵宝并不是贾宝,是一个见证者,它见证着书里每一个角的命运,这几句诗就暗示着,宝钗最后变成了骨。她还不像二,书里为二设计出了一种非人间的天界份,无论是死去回到天上,还是继续留在人间,都还不至于成为骨,但宝钗只有那样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。
其实所谓“不解之谜”不止前面总结出的那四条。第一回,写贾雨村中秋节昑一联云:“在椟中求善价,钗与奁內待时飞。”表面上,这当然是表现贾雨村这个人的野心,但脂砚斋有非常明确的批语,说“表过黛则紧接宝钗”又说“前用二合传,今用二宝合传,自是书中正眼”可见,也是伏笔。但是,宝怎么会在匣子里追求一个价钱,宝钗又怎么会在妆奁盒子里“待时飞”呢?宝钗固然是向往“好风频借力,送我上青云”可是,第一回明jiao代,贾雨村他姓贾名化,字表时飞,别号雨村。薛宝钗怎么会等待贾雨村呢?一位红mi2朋友跟我讨论,他说他就猜测,宝钗在宝第二次出家后——那时候贾雨村夫人娇杏死去了——就成为了贾雨村的续弦夫人了。我告诉他,他那个思路不可取,你想宝钗一生是多么尊崇封建礼教,从一而终,这个封建道德规范,她一定实行到底,她不可能再嫁给任何人。但脂砚斋批语说得那么肯定,说这个对联是“二宝合传”而且是“书中正眼”我们不能别的地方相信脂砚斋,这个地方就偏不相信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这条不解之谜,愿大家都来参与解破。
我的初步理解,现在讲出来,仅供大家参考。我认为是这样的,第一回先讲了天界的事情,告诉读者二是从天上下凡来的,那段文字是二合传。而那个对联呢,则是预告人间的故事,宝是个既有天国之爱,又有俗世之婚的人。那么他和宝钗,就是二宝,在八十回后,会陷于俗世困境,宝在贾家第二次被抄被惩治时,锒铛狱,在狱里被派击柝,就是打更,寒冬噎酸齑,雪夜围破毡,后来,皇家允许外面的人花钱将他赎出,但是监狱非常黑暗,多少钱也喂不bao相关的员官,因此,宝一度就总在那黑匣子似的监狱里,盼有一天,有人出了一个相关官吏能接受的大价钱,把他给放出去。宝钗呢,她盼时飞,很可能确实是盼贾雨村,盼这个人出面,来缓解甚至解除她和她家族所面临的窘境,希望能帮助把宝赎出来。我特别注意到,第四十八回,平儿讲強夺石呆子扇子的事情,骂贾雨村是“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”不是面对别的人,就是跟宝钗一个人私下里说的。宝钗因此深知贾雨村是个奷雄,在混luan的政治局面里,这种毫无cao守、惟利是图的奷雄,往往恰可利用其特点特长,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。宝钗虽然是个极为尊崇封建道德规范的人,但又是一个特别善于权变的人,在不牺牲自己的gen本利益,比如贞cao、尊严等方面的前提下,牺牲些金钱或者不那么重要的人际关系,以求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,她是很有灵活xing的。比如第二十七回,她扑蝶扑到滴翠亭,偶然听见小红和坠儿说私房话,而小红她们眼看就要推开窗户,在那个紧急时刻,她就不惜使用金蝉脫壳的伎俩,把小红她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黛上去。这样做,按封建道德标准衡量,也属于嫁祸于人,是很恶劣的,但曹雪芹就写出了人xing的复杂,宝钗在特定的情况下,为了自己的利益,她也会采取非常灵活的应变措施。我认为,脂砚斋对那个对联的批语,所透的,就是二宝在八十回后会有的一种状态。当然,最后贾雨村不但没有帮忙,还落井下石,宝钗在惊恐忧郁中死去,而宝却被人以重金赎出,赎他的,可能是傅秋芳。
黛、钗的结局,大体就是这样。下一讲,我们将探讨史湘云,有红学专家gen据第三十一回的回目“因麒麟伏首双星”判定八十回后将写到宝最终和史湘云遇合,最后他们生活在一起,头偕老。这可能吗?如果真是这样,贾宝又怎么谈得到悬崖撒手呢?“石归山下”又怎么解释呢?看来,我的揭秘之旅,真是前路漫漫。但是,我从中获得的快乐,真是难以用语言充分表达,愿您也能随着我的讲述,对《红楼梦》产生更浓厚的趣兴。下一讲见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高校诡话 让你摆地摊,没让你城管局门口摆 我在医院当卷王,阎王见了都摇头 飞龙奇缘 X档案研究所2 草莓男孩 今夏菊开 诱惑(叶迷) 终极一班之你爹很强我很欣慰 长生,从拳法开始 三岁就带妹妹和童养媳闯贞观 双输游戏 X档案研究所·大结局 魔女的法则 南山祖坟 四牌楼 武神:从攒经验值开始无敌 X档案研究所 永夜求生:伐木累,我有提示系统 凤引华章